英雄不问出处 创新不论身份

2021年04月12日 11:48:09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樊伟伟

  “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就会全力支持。谁能做好都是国家的功臣栋梁。”习主席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释放出鼓励创新行为、尊重创新人才的鲜明信号,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强大动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能力也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当前,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我军建设发展。要赢得军事竞争主动权,最需要的是创新,根本出路在创新。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较快提升战斗力,占得技术优势、赢得制胜先机。

  创新是实践性、群众性很强的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例如,坦克的发明者不是技术专家,而是一个名叫斯文顿的英国随军记者。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一名工兵参谋一计“以水克沙”,巧妙解决了攻破沙堤难题,使以军自认为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形同虚设。如今,官兵思维更活跃,知识结构更全面,创新的舞台更加广阔,在创新上更具优势。抓创新不问“出身”,打破了人才使用论资排辈、唯学历论人才等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英雄不问出处,创新不论身份。科技强军离不开顶尖科研人才潮头冲浪,基层官兵同样是推动科技强军的“涓涓细流”。知战胜者在卒伍。基层官兵处在强军实践第一线、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哪里需要创新,他们感受真切;怎样进行创新,他们充满智慧;创新成效如何,他们评价客观。在我军历史上,抗战时期的辣椒炮弹、迫击炮平射技术,解放战争中的“飞雷”“土坦克”以及后来著名的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等,都是普通官兵发明创造的。抓创新不问“出身”,体现的是效果导向,激发的是创新潜能。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汇聚“最强大脑”,就能真正让创新进入日常工作、融入官兵生活,成为官兵的职业习惯和自觉追求。

  鲁迅说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好的环境可以给官兵带来认同感和获得感,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正所谓:“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抓创新不问“出身”,需要各级厚实创新土壤,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健全以打赢贡献率为核心指标的评价激励机制,注重把善于搞研究的、有突出成果的、发展潜力大的人才选出来、使用好,切实以识才爱才用才的鲜明导向,推动创新在军营蔚然成风。

  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抓创新不问“出身”不是目标,实现“出彩”才是关键。只要打仗用得上,不论是实在管用的“土方”,还是高端大气的“洋方”,都是制胜的“秘方”。每名官兵都要拿出敢为人先的锐气,拿出求真务实的态度,立足本职、紧贴实践,通过一点一点地创新、一步一步地改进,持续形成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促进部队战斗力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作者单位:91208部队)

标签 - 出身,创新人才,郭兴福教学法,斯文顿,创新潜能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