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兵学中汲取经验智慧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郝敬东 2024-10-20 11:07:28

  开栏的话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以《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为代表的经典兵学是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谋略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开设“经典兵学拾萃”栏目,请专家解读这些经典兵学中的精华内容,以期为当今的军事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兵学是数千年来军事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集成,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积累的兵学知识、经验和智慧,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今天,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兵学的地位、优势和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兵学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风格、气派,在学科学术、思想文化、军事活动和社会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兵学囊括了战争观、谋略、战法、治军等古代关于军事问题的全部理论,可为战略学、军队指挥学、军事管理学等其他军事学科提供理论依据,为军事学术发展提供丰富养料。中国兵学同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一样,涌现了一批兵学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兵学遗产。中国兵学是对战争实践的理论概括,所揭示的规律性认识解决了当时的重大问题。如孙膑向鬼谷子学习兵学,成功指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印发军队,成为训练教材,等等。未来战争中,中国兵学所蕴含的颠扑不破的军事真理和奥妙无穷的斗争智慧,仍将焕发出夺目光彩。

  中国兵学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兵家几千年来积累的优良传统、军事经验、精神追求和理性思辨,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如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六韬》提出“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从“仁”“德”“义”“道”四个方面论述了“得天下”;《三略》提出“民得其所而天下宁”,探讨了追求统一、安治天下的“安天下”“治天下”,等等。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而宝贵的中国兵学,中国兵学又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励其无畏之心,而作其敢为之气”“激人之心,励士之气”的英雄气概等。要汲取这些宝贵思想财富,砥砺血性胆魄,为民族复兴、强军兴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兵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制胜之道、强军之法。如“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以正合,以奇胜”“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等料敌察机、出奇制胜、灵活用兵等思想;又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等富国强兵、以治为胜思想。传承中国兵学,最主要就是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练兵备战水平的智慧。中国兵学还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哲理性强、可鉴性广,给人以深刻启示。如《孙子兵法》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战争问题,要求“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提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闪烁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光华,也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提供认识论方法论。

  新时代,传承中国兵学,最终要落实到全面提高打赢能力、有效履行根本职能上。应研究“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为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提供思想智慧;借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为提高练兵备战实战化水平提供经验启示;学习“为将之道,勇智贵兼全”,为打造新型军事人才方阵提供智力支撑;体会“民之所以战者,气也”,为砥砺官兵敢打必胜的血性胆魄提供精神动力。

  (作者: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某研究室副主任 郝敬东)

标签 -
网站编辑 - 高淑雅 张利英 审核 - 于波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1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