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夹击”下创新性科研选题的窘境

2019年03月18日 09:27:51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肖建华

  科研人员对于本学科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一个科研人员,无论是在哪个层次,对于取得预期目的科研结果,至少自身的看法是成功的,这是个人的成就感。但此后,相对于高一个层次的科研选题,容易产生不满足感,这样就很倾向于选择更高一个层次的科研论题。如果成功了,常常是会把目光转向更高、更多层次的课题。

  这种由个人主观认识决定的科研选题,显然是受到自身对于学科问题认识程度的约束,是由个人的基础理论素质和经验认识所决定的,称之为内部约束。

  实际上,一个科研团队的选题,甚至于一个小单位的科研选题,都受到源于自身能力的内部约束。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层次是本科生层次、上世纪90年代是硕士生层次、21世纪前10年是博士生层次,那么现在就是博士后层次。由于内部的认识层次提高,从而科研选题的层次也显著提升,这是社会科技进步的特征。

  但科研人员自身认可的科研成功与外部认可的科研成果是有显著差别的。

  从学科本身看,个人科研选题可以分为6类。1.用老办法解决老办法能解决的问题(作业式)。这类研究是必须成功的,是计划式科研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这是最为普遍的科研选题。2.用老办法试图解决老办法不能解决的问题(重复式)。这是研究者不了解,或是不认同前人失败的实质原因造成的。这类研究必然是失败的。但也是很多论文的选题。出于对于老办法的信任,这类选题很容易被接受。3.用老办法试图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探讨式)。这是很自然的选题,是否成功取决于老办法的理论基础本身能否揭示新问题的本质。这类研究总是会给出一些新的认识,是最为普遍的选题方式。4.用新办法解决(老办法)已经解决的问题(验证式)。在推广新方法,或是检验新方法的理论基础时,此类研究是必要的。是把新方法、新理论吸收到本学科的必经阶段。5.用新办法试图解决老办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探讨式)。成败取决于对于理论本质和问题实质的认识。也取决于对于新方法、新理论基础的把握程度。6.用新办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研究式)。此类研究是风险很大的科研选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拼的是理论深度和经验(实验)操控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这段时期,用老办法(普遍接受的理论)解决各类问题1.+2.+3.+4.是主流。但问题出在:此类研究对于科技进步缺乏创新性。因此,与外部对于科技研究成果的期望相去甚远。出于这个原因,引入了外部约束:鼓励和推动5.+6.的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

  这个外部约束机制的引入是我国科研选题层次普遍性提升的必然结果。这样,科研人员如果满足于老理论、老办法,也就面临退出科研的命运。

  由于把握老理论、老办法的人员是占据绝对多数的,而且由于科研成果与收入密切挂勾,因此在现实的各单位,实际运作的结果是排斥压制5.+6.的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

  这就形成科研选题上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的矛盾。就科研人员个体而言,学习学科的基础理论,尤其是新理论和抽象理论,是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就社会而言,这个矛盾突出的表现为: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满。从就毕业生就业角度看,其心理预期岗位与实际就业岗位相去甚远。就企业而言,主力技术力量(本科生)对于新理论、新方法的把握能力弱,没有推动企业技术改进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外部输入(高成本)。

  而就社会角度来看,高校及科研单位,多数论文选题局限于老理论或老方法,没有实质性内涵,不值得采用。即便那些声称的创新性的论文,在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上不深入、缺乏可信度,投资或组织产业性的科研或技术研发的风险也远远超出自身的承担能力。

  由于论文的主体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及导师),因此,社会上把此类问题也视为高校教育质量问题。

  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的矛盾所隐含的所谓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核心问题是:毕业生(包括研究生)的学科理论水平显著落后于当前科技发展所要求的学科理论水平。

  因此,高校面对的迫切问题是,实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的传授。这必然要求对于教学体系进行变革。

  实质上,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并不适应这个教学体系变革的要求。这需要有5年左右的改革期。目前,在国家层面,已经提出这个期望。因此,预期科研选题上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的矛盾将在2025年前后得到缓解。

标签 - 科研选题,科研人员,高校教育质量,本科生层次,选题方式
网站编辑 - 孙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