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利与弊

2019年04月08日 09:12:3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李雄

  研究生阶段毕竟不是大学,不是简单地被教授和被关照就行,研究生至少带有一半的工作性质,当压力或利益来袭,这种“师生”关系其实是充满苦恼与矛盾的。

  离我单独招收研究生大约还有“九九八十一难”,但毕业以后,我也一直承担指导研究生的责任,也就是协助指导新招进来的师弟师妹。这种情况(有的可能直接是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在国内外应该很普遍,算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能有机会指导研究生是一件幸福的事,一来有助手可以多少帮自己做点工作,可以为我在激烈的竞争中添一份力;二来可以训练和培养我指导学生的能力和经验,为他日自己独立招收学生打下基础。

  对于研究生,这种“师生”关系有它的好处,主要表现在:其一,研究生和我们的年龄差距不是很大,代沟较小,交流和互动会更自然或频繁,甚至可以谈心,有时更利于问题的解决;其二,我们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曾经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直接传授给研究生;其三,研究生开展自己研究领域的工作,我们可能就是团队里最“内行”的人,由我们直接指导最适合不过;其四,我们刚毕业基本还奋战在科研最前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其五,研究生很多层面能得到我们的关照。

  然而,研究生阶段毕竟不是大学,不是简单地被教授和被关照就行,研究生至少带有一半的工作性质,当压力或利益来袭,这种“师生”关系其实是充满苦恼与矛盾的。

  到目前为止,我总共指导了3名研究生,虽然毕业没问题,但结果都很不理想,基本没做出什么亮点工作,工作总量和效率也都远低于团队其他学生,甚至时不时弄出一些很“无厘头”问题,所以指导研究生一直算是我的一块心病。这或许与我的指导方式和能力有关系,也与学生的性格、心态和能力也有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由客观环境决定,因此想改善很难,很多事我们无能为力,这就是这种特殊“师生”关系的特点。

  我认为,指导学生最大的苦恼在于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按我说的做,简单说来就是“我说的话不好使”,在我内心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呐喊:当初按我说的那样做,早就……!怎么会……之前会议交流时,一个师兄便很无奈地说能不能把“绝对”权力下放给我们,我略有同感,但我清楚,即使导师这样跟学生说了,我们的话很多时候依然不好使。

  或许,即便真正的导师,也同样会感到一些时候自己的话不好使,更别说我们这些师兄师姐了。学生这种“叛逆”或“反抗”应该是根植于心的,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把我们看作老师。可以说,除非我们能在精神或物质上真正比导师带给学生更多好处,否则学生不可能真心“听从”于你。比如遇到一个不好的导师,却碰到一个好师兄,那师兄肯定是师弟师妹心中的好老师,必将言听计从。

  在很多学生心中,导师永远是导师,师兄师姐永远是师兄师姐。原因至少有三:首先,很多学生是慕导师之名,闻导师之口碑,看导师的介绍报考的研究生,内心希望追随那个声名显赫或德才兼备的人。如果入学后被安排让其他人指导,内心难免失落或不满,多少会萌生反抗之念(我读研时属于这种情况),或者只会把这个直接负责他工作的人当作自己的“服务员”,心高气傲的研究生又岂会听“服务员”的话?其次,导师肯定是掌握最多的“资源”,也是一个团队最有威望的人,每个学生能得到最有“资源”和威望的人的关注或青睐,这完全是一种“人往高处走”的本能在驱使,这时师兄师姐和刚入学的学生有啥区别?再次,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和学生可能年龄相仿,交流无碍,但这种亲近让我们在学生心中没有老师的威严,关键时候,没有威严如何让学生服你?

  除去以上“客观”因素,学生有多不听话大概就和指导人的性格、能力,甚至地位有关。我指导的学生之所以更不理想,与我这三点都处于劣势有关。我心太软,特别不愿意和人当面红脸,因此学生犯错,我都狠不下心批评或教训,生怕伤了学生的自尊,一开始这样,时间久了,学生掌握我的脾气,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当然,学生有时不听我的,是不太信任我。原因是我对涉及的一些实验只有实际操作经验,虽然经过学习也能明白怎么回事,学生遇到问题时我没有经验可传。此外,我性格偏于内向,为人低调,在团队辈分也低,因此我的学生很多时候也不受关注,办事也不方便,久而久之,学生仅有的一点上进心也消退,得过且过,甚至对团队(包括我)有一些愤怨之情,怎么可能好好干活,主动去解决问题?对于后两者,我常感到苦恼与自责,有时在想:为了学生不因为跟了我而变得“不好”,我愿放弃今后指导学生的权益,尽管我一直感到自己人手不足。

  有时,我们也并不清楚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应该到什么程度,并不能完全按我的方式来培养,不小心毕不了业便是我的问题,而且现在的很多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偏执或叛逆,要是出点差错那更麻烦了。

  许多问题常萦绕于心,却很难解决,或者说我无力解决,我只能想将来自己能招学生,许多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可谁又知道那时候我不会被精力所迫将学生交给其师兄师姐指导?

  在现阶段和以后一段时期,这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必将广泛存在,如何平衡学生与“老师”的予求和得失,提高团队的工作和成长效率,是导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标签 - 师生,导师,资源,老师,叛逆
网站编辑 - 孙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