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公众切莫“犹豫”

2019年04月29日 09:16:4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李惠钰

  中国的生物制品、疫苗研发不比发达国家差,在全世界最佳之列。在疫苗的问题上应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不要对中国疫苗失去信心。

  如果说与传染病作斗争是一场战争,那疫苗就是子弹。正因为有了这些子弹,才让我们消灭了天花,并将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甲肝等传染病发生率降到历史最低。

  然而,目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疫苗犹豫”现象越来越严重。“疫苗犹豫”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与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等并列。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统计,自2001年以来,在美国出生的婴儿(19至35个月)从未接种疫苗的人数已经翻了两番。而在中国,由于此前疫苗安全事件频发,也导致公众对疫苗安全性以及国内卫生保健系统产生质疑,这也让医学界甚为担忧。

  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为“世界免疫周”,4月25日也迎来了我国第33个儿童预防接种日。在此期间,来自WHO以及免疫规划领域的专家共同呼吁,“疫苗犹豫”不可取,若拒绝接种疫苗导致人群免疫屏障出现漏洞,则可能引起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暴发。

  “疫苗犹豫”成为全球性挑战

  从呱呱坠地到健康长大,每个人都接种过不同的疫苗以抵御疾病侵袭。然而,作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疫苗正在遭受信任危机。人们因为“犹豫”而拒绝自己或者拒绝让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使得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难度大大提高。

  “疫苗犹豫是指有疫苗但是不太愿意接种,或不继续接种。”日前在盖茨基金会主办的“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的进展与机遇”媒体研讨会上,WHO中国办公室免疫规划官员左树岩表示,公众对疫苗接种的犹豫不决或拒绝接种,可能会逆转疫苗可预防疾病已经取得的成绩。

  自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关于“疫苗犹豫”的数据陆续报道出来。WHO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有1/5的儿童由于“疫苗犹豫”仍然无法获得拯救生命的常规免疫接种;每年有150万儿童因为现有疫苗完全能够预防的疾病而死亡。2017年全球仅有7个国家完全没有“疫苗犹豫”,“疫苗犹豫”几乎成为一个全球普遍现象。

  “‘疫苗犹豫’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威胁,是因为其他都是生理上或者是环境上的问题,而它是第一个成为威胁的社会行为。”英国约克大学全球健康教授霍夫曼认为,人们自愿拒绝这些能够救命的疫苗产品,也就意味着自愿放任疾病的传播。

  为何会产生犹豫?在左树岩看来,公众对疫苗本身的不信任(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对接种人员以及服务体系的不信任等,这些多维度的信任问题造成了当下的“疫苗犹豫”。

  “家长对疫苗质量或使用过程中问题的担忧,以及互联网上令人困惑和矛盾信息的扩散,都助长了这种犹豫。”左树岩进一步说道,“比如夸大的疫苗不良反应、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造成孤独症等。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这类信息如电脑病毒一样在快速广泛地传播。”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的“反疫苗”运动,使不少父母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导致可用疫苗预防、几近绝种的传染病麻疹卷土重来。在左树岩看来,接种疫苗每年避免了数以百万人的死亡,而“疫苗犹豫”却使得公众处于风险之中。

  不能抹杀免疫规划成绩

  实际上,没有一种预防卫生干预措施比免疫规划更具有效益。国际社会一次又一次认可疫苗接种的价值,疫苗对人类的保护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左树岩表示,通过疫苗接种,每年可以预防200万~300万人死于百白破、麻疹、风疹等疾病。而除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越来越多的疫苗也开始用于防控由于传染性因子引起的若干慢性病。

  在中国,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人群在不断扩大。自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开始,经过多次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品种已增加至针对15种疾病的14类疫苗。在4月21日召开的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王军志透露,我国今年已确定将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2剂脊灰灭活疫苗+2剂脊灰减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这将使对于脊髓灰质炎三种抗体的预防程度提升至89%、92%和70%以上。

  疫苗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贺青华指出,由于有了疫苗接种,中国在1979年成功地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2006年后连续1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2018年麻疹发病不到4000例;乙脑、流脑等许多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下降至2014年的0.3%。

  针对公众“犹豫”的焦点,也就是疫苗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中国疫苗,很好!”他表示,中国的生物制品、疫苗研发不比发达国家差,在全世界最佳之列。中国一些疫苗经过WHO认证,已经向世界推广,比如中国乙型脑炎疫苗就已经在一些国家使用。

  高福在会上表示,“问题疫苗”不等于疫苗本身有问题。一定要将“疫苗”和“疫苗问题”区分开,将疫苗本身与疫苗生产、销售等环节区分开。最重要的是,在疫苗的问题上应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但是不要对中国疫苗失去信心。

  如何重拾公众的信任

  “当社区有更多的人接种疫苗,疾病才不会迅速而容易地传播,社会才会更安全,疫苗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家人和邻居。”左树岩说。也正如WHO总干事谭德赛此前所述:“如果不能为所有人接种疫苗,我们就不可能实现人人享有健康。”

  面对“疫苗犹豫”,WHO推荐各国开展针对公众“疫苗犹豫”的监测,了解公众当前的一些态度,并建立了全球的疫苗安全网络Vaccine Safety Net。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各个国家权威机构用本国的网站、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更权威、更准确的关于疫苗安全的信息。

  左树岩表示,疾病监测将成为高质量疫苗和免疫系统的驱动因素。越是工作薄弱的地方越是应该加强疫苗的工作,因为这些地方更容易发生突发性事件,更应该加强疫苗接种工作减少事件的发生。

  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疫苗事件反映出疫苗在监管、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出现了问题,免疫规划正在逆境中前行。高福认为,要科学认识疫苗,充分发挥疫苗价值,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确保疫苗质量。在技术上加大投入,提高对疾病和疫苗的认识水平,研发新疫苗;在管理上进行立法等制度保障,提高监管水平。

  对于未来中国疫苗工作的重点,高福透露,疫苗研发的长期规划包括研发多联多价和新疫苗、覆盖全生命周期疫苗等,同时疫苗效果评价也亟待加强。另外,还要开展疫苗应用研究,不断优化免疫策略,发现和评估罕见严重副反应并进行因果判定,展开对孕妇、特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疫苗安全性评价等。

  高福还提到,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力争建立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现各地数据互通,让疫苗进入疾控机构后能够实现接种单位的信息追溯。

标签 - 疫苗,预防接种,疫苗犹豫,接种疫苗,犹豫
网站编辑 - 孙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