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该教什么

2019年05月20日 08:43:4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吴国清

  大学应该给学生什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去做出判断、如何质疑和独立思考。简言之,就是培养系统观、教授方法论、学会总结经验。

  首先,多读经典书籍以养成系统观。每个个体都是一连串事件的组合,事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撇开其他,看某一独立事件,是不合理的,往往不能掌握事件的本质。

  了解系统观,就要读读哲学类的书。首推的是《道德经》,这是本比较容易读懂的书,算是自然辩证法的鼻祖。《庄子》《六祖坛经》《金刚经》也要读一读。而作为入世之书的《大学》《论语》《中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仁义礼智信”,尽量去遵守一个理想的生存法则。

  以上书目应该是系统观养成的经典必读书。不同经历有不同感悟、不同的解读。所谓经典是需要手不释卷的,年年读,年年有收获。

  其次,学会摸索做事情的章法。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法在于科学细致、庖丁解牛。遇到了事情,先不要慌,寻找其中的原理,按图索骥,问题自然会解决,这样也能增加自信心。

  举个例子,工艺优化中,有人喜欢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实验设计是值得商榷的。正交实验法貌似比单因素实验法更省事,但一旦得不到理想结果,就不好往下走了。科学实验更推崇单因素实验法。因为可以从单因素实验中掌握影响规律,即便前几轮实验得不到理想结果,只要坚持推进,总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单因素实验法中,实验设计如何做到单因素很关键了。有的貌似是单因素,实则还有其他变数,也会造成误解,需要具体分析。实际工程中,如何兼顾效率和规律探讨,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著名医学家张孝骞的临床思维方法有两个突出点,“一是全面和辩证,二是发展和变化”。细思量,给人看病,给工业看病,道理都是相通的,教条在哪里都不好使。工业企业的技术咨询需要系统论、整体考虑。

  其实,方法论的“道道”很多,但具体如何操作,还要因地制宜。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人的做事套路和做事风格,会形成章法。

  最后,懂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经验,顾名思义就是经历和体验。但我们更习惯将做成的事情形成的体验称之为经验,将做不成的称之为教训。其实,成与不成,经历过了,都是很好的体验。把体验有效地总结就是经验。经验中告诉人们不能再蹚的“浑水”,就是教训。

  大学的课,除了讲授一些常规的知识,更需要讲出来的应该是对经验的思考。那么,经验从哪里来?道听途说的也是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弄明白,转变为自己的认识,这是人的高明之处。但是,更直接的经验还是来自于实践。

  但经验不持续更新,也会过时。当下,对于专业技术而言,技术日新月异,躺在教科书上,讲义十年不换,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少。某个东西,做得多了,有了经验,有了快速的方法,往往就成了技能。拥有一技之长,往往是做技术的人所向往的。不过,某个东西,做得多了,有了经验,也就难以突破自己,往往成了技术革新的阻碍。一技之短,往往伴随着一技之长的成熟而落地。技术在进步,长总有变短的时候。没有经验,不行;躺在经验上,更不行。

  当下,经验的传承成了大问题。企业、高校都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特别是最近企业在倡导“师徒制”。其实,这算不上创新,却是弥补经验传承不足、新人快速上手的好办法。有个师傅照顾下,有利于新人适应环境,少犯低级错误。恢复师徒制和认证(考试)制, 允许个性化、一对一培养,必将成为未来。工业化式的批量教育模式遏制了个人的创造力,必将成为过去。两者的有效结合,将形成教育的春天。

  http://blog.sciencenet.cn/u/wgq3867

标签 - 大学,临床思维,单因素,实验法
网站编辑 - 孙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