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联盟重在共谋协同发展

2019年05月28日 08:54:1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张立迁

  近来,各类新的大学联盟相继成立:华东5所高校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正式签约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诞生于延安时期的高校自愿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陆续成立……加上之前颇有影响力的“C9联盟”“E9联盟”等,高校之间结成联盟似乎正成为一种风尚潮流。

  大学之间组成的联盟均有着内在的共性战略目标,是通过一定联盟规则而建立的大学联合体。大学之间结成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本身是一个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扩大影响的共赢过程。试想,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决策下,中国高校仅凭一己之力难以直接比肩世界一流大学。通过结成联盟的形式,可以倍增力量,彰显出办学特色与实力水平,合力争取赢得各项政策性优惠、师资团队共享流动、仪器设备平台共建,这种显见的共赢格局和态势,也是使联盟成为一种潮流的内源动力所在。

  落实到具体策略和合作机制,就是通过协同共建、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和联盟理念,围绕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的价值意蕴,遵循达成的一致共识或合作章程,采取“求同存异”策略而共同朝向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通过真正发挥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共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共织国际高校合作网络的作用,这些应成为联盟内各高校共同努力的方向。说到底,还要在共同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发力,使联盟能实实在在地发挥效用,让更多师生普惠受益。这是大学联盟能够真正长存、常驻世人心田的价值所系。

  鉴于这些大学联盟成立的背景多系自发形成,属于民间的非政府行为,其在决策、执行的界限是模糊和动态的,因此要从“共管”的管理思维向“共治”的现代理念转变,在明确责权利关系的同时,弱化单纯企图借助他力的功利化色彩,让每一个参与主体发挥最大效用。在共享、共建、共生的治理结构框架和保障机制作用下,怀着教育的独特品质、合作的交互价值和高远的志向引领,展开多维度、全覆盖的联盟、协作组、共同体、联合体建设。以卓越大学E9联盟为例,自2010年成立以来,该联盟定期举行校长联席会议,推动顶层设计,并在人才培养、招生、国际合作交流、产学研合作、资源共享、互认体系、人员互派等诸方面开展了深层次的协同合作,使这些高校的师生切身感受到联盟带来的影响力,体会到来自多层面互动共联所带来的整体效能。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大学联盟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创新,是高校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开展战略合作的基础平台。合作共赢不但为大学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是为整个社会体系增添活力的重要举措和合作新机制。

  大学联盟无论从理念机制还是落地实施,或是持续动能,都离不开一个“共”字。一旦彼此能将“共”所内蕴的诸多要义吃透,真正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助益,加之数字时代、科技革命的助推作用,定能呵护大学联盟遵循高校“共契”生长的逻辑。

  (作者: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标签 - 协同发展,办学特色,高等教育资源,共管,研究型大学
网站编辑 - 孙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