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空感悟写作到基于证据写作

2019年06月12日 08:45:3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蔡基刚

  高考具有评价和导向双重功能。语文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测试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涉及如何培养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修养,是引导高谈阔论、讲空话大话还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分析和证据说话。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下: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也类似:要求考生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这种内容的感悟性和体会性议论文不仅能够考察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也更能够考察学生的文采和写作能力。但是这种作文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在于,由于内容为非问题导向性的,形式要求凭空思考和感悟,因此,议论往往缺乏证据,无病呻吟。结论尚且不说,大话、空话乃至假话难以避免。

  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各阶段教育在注重人文主义教育同时,要重视科学主义教育,要求学校在课程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突出以信息素养、批判性思辨能力和科学态度为核心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科学素养是一个人进入大学或社会,从事专业学习、科研和工作最宝贵的基本素质。

  联合国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反思性地发现信息,理解和评价信息,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即一种搜索、评价、加工、处理,并运用搜索到的信息概念化和重新组织成新信息的能力。虽然高考时不能让考生去上网搜索信息,但完全可以提供几篇相同主题的不同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自己所需信息,并通过比较和评价,把孤立的、似乎不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去说明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

  批判性思辨能力核心是质疑,如能对读到的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质疑并提出批评,而不是一味欣赏。具体内容有:1.作者的观点或结论是否有足够的证据;2.支撑观点和结论的假设或论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基本常识;3.如果换一种不同的方法和视角来阐述,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还一样;4.证据是如何解释的,是就事论事,还是有导向性的。因此,考察批判性思辨能力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一篇完整的短文(而不是去语境化的一段),最好有2~3篇同一主题的文章让学生去比较,才能让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得到发挥。

  科学态度内容非常丰富。用文献和数据说话是重要的标准之一,如“论文造假在中国大学里越演越烈”或 “最近几年北京的雾霾得到了有效控制”等观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而没有提供文献引用出处,也没有提供自己一手调查数据,就不是科学态度,就不符合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因为你无法回答“你如何知道”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感悟性和体会性作文正在引诱学生说大量的假话。如果说学龄前或小学生可以用“大人说同学说”,初中生可以用“我认为”,高中生和大学生就必须学会用证据和文献说话,而后者必须注明出处。

  高中阶段是进行科学主义教育,培养信息素养、批判性思辨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课程评价和考试是教学内容的风向标或指挥棒,引导三年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如在教学中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而是鼓励他们高谈阔论或回溯个体经验,将会影响我们人才的培养和一代公民素质的形成。

  上海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英语卷作文早在好几年前就实行了材料综述写作。这种写作和汉语单一材料写作完全不同,不是给出一段没有出处、没有上下文的材料,进行内容规定的写作,而是给出3~4篇同一主题,但不同见解的、相对完整、有真实出处的材料。一篇是较长的文章,另外3篇是期刊论文的摘要,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引用材料中的信息(引用时要求符合学术规范,如采用改写原句或归纳大意的方法,不能原句照抄,并要注明来自哪篇、原发表处等)来说明自己对该主题的不同看法。如前几年出过的“转基因食品”“安乐死实施”和“医患矛盾”等材料作文题受到学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实际上,这种材料写作方法早就被西方教育所采用,它大大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辨能力。而我国似乎只在开展学术英语的上海一些高中和大学刚刚采用这样的题型。不要说高考作文,即便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题还是在引导学生写充满着I think(我认为)和in my opinion(我的观点是)引出的大话甚至空话的命题作文。从凭空感悟写作到基于证据写作,中国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标签 - 证据,课程评价,自主招生,批判性
网站编辑 - 孙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