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要过学术关人文关思想关

2019年06月19日 08:48:33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闫永胜

  近日,在学校的一次会议中,笔者介绍了课题组研究生的毕业标准,提出研究生毕业除了要过学术关,还要过人文关、思想关。一时间,引发了不少讨论。

  在市场经济原则的泛化下,社会浮躁之风一定程度蔓延到了高校,研究生教育也出现浮躁化,普遍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重科研教育,轻做人教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工程教育,轻人文教育;重继承教育,轻创新教育。甚至有部分导师只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把研究生当作完成项目、发表论文的“工具”,学生成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阶梯。

  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过程,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生会写文章、申请专利,仅仅是学会了基本的业务能力,远远没有达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难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必须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全面深刻把握培养人的价值,强调研究生成长必须是系统科学指导下的体系过程。

  要设置合理的培养目标。每当新生入学面试的时候,笔者都要提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考研究生?为什么来江苏大学读研究生?”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是从众跟风,希望通过读研来提升学历、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这当然没有错,只是目标偏小,较为容易实现,难以产生持续的动力和激情。同时,大部分研究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规划。

  研究生导师必须引导研究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生活小目标、学习生涯现实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人生远大理想就是将研究生的人生价值、人生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渴望为人类科学事业、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这是一生持久具备学习动力之根本所在。生活小目标即安家立业,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用奋斗赢得美好生活,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学习生涯现实目标是,在三五年学习生涯中,努力打造精湛的业务能力、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丰富的人文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将来适应工作、创造美好生活和书写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仅仅硬性为研究生制定目标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对目标进行有效管理和调控。导师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重视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着力做好科学“启蒙”教育;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结合团队现有的平台和条件,为研究生“私人订制”课题方向;重视研究生的开题工作,根据专业类别和学科特点,分类制定研究生开题评价依据;以解决科学或技术问题为目标导向,协同培养学生发表领域内科技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的科研能力;撰写高质量学位论文;着重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三观”、团队合作意识、服务精神、乐于助人等品质。

  要落实人文教育。研究生不是科研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这也客观要求研究生既要能够术业有专攻,也要能够通情以达理,充满人文情怀。我们要求团队的导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夯实人文知识,用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和举止谈吐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困难与困惑,如科研选题的迷茫、实验失败的焦虑、组会汇报的忐忑、论文被拒的恐惧、毕业答辩的紧张和择业就业的纠结等,通过文化和实践全方位育人,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形成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借用融媒体平台,引导研究生完善哲学、历史、文学、法律等人文知识体系,丰富研究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人格。让人文教育走出校园,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让研究生了解企业家的奋斗历程、企业骨干的工匠品质、工艺大师的极致精神。

  要做实思政工作。医院是身体4S店,学校是灵魂4S店。做研究生思想工作就像在拉弓,隔一段时间研究生就会思想懈怠,需要不断进行强化,定期对研究生的思想进行维护、保养,导师要当好学生灵魂的维修师,联同学校、导师和家长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建立在课题组的研究生党支部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与教工党支部联动,强化基层党支部的组织育人功效。通过融媒体技术打造指尖上的思政和科研教育平台,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网络育人作用,强化学生毕业后的“售后服务”。

  总的来说,研究生教育需要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落实学习生涯现实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全过程中师生互动,不断地、动态地调整阶段性目标,以适应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然,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研究生导师,更应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生教育,尽心尽责当好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领航人。

  (作者: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标签 - 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思想关,学科特点
网站编辑 - 孙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