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拔掉“穷根”奔小康

2019年06月04日 17:25:53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记者 张芯蕊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三座大山”曾经压得贵州人民喘不过气来。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百姓的“幸福指数”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贵州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拔掉“穷根”、摘掉“穷帽”,贵州儿女勠力同心,信心和决心坚如磐石。近日,记者来到美丽的贵州,行走在横亘绵延的高山深谷,感受绿意盎然;穿梭于生气勃勃的搬迁新区,感受脱贫攻坚为百姓带来的勃勃希望。

  户户通公路 贵州改变了“穷貌”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司马迁的一段文字,让贵州人背负了两千多年的“黑锅”。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的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2.5%,地形破碎、山高谷深,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欠账多,是制约贵州农村脱贫步伐的突出短板,“黔道难”成为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要致富,先修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

  在贵州省石阡县,通村路、通组路四通八达,水泥路修到了千家万户。《人民画报》记者 徐讯 摄

  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向记者介绍,在通村路、通组路修建之前,很多村民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大山另一边的风景成为他们心中的渴望。

  为了实现“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梦想,石阡县干部群众与“黔道”展开了较量。

  “由于地理情况特殊,通村路、通组路的修建极为艰险。有的公路修建在悬崖上,有的修建在峭壁上,有的修建在半山腰,有的修建在山林深处。”皮贵怀介绍说,为把砂石运上山,党群干部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我们通过一辆车在前面拉,一辆车在后面推,‘三车联动’运送物料。县交通局长去年一年因为修路,跑坏了7双鞋子。”

  穷且益坚。就这样,在石阡党群干部带领下,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致富路”应运而生。仅2018年一年时间,全县建设通组路、通村路达1416公里,约占修建公路总长的一半。如今的石阡,通村路、通组路四通八达,水泥路已经修到了千家万户。

  “黔道”变通途,对助推贵州人民脱贫奔小康的意义重大。

  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竹木资源丰富,光竹林面积就近1.8万亩,人均面积有18亩。但由于道路不通,竹子很难运出去,致富项目更是难以引进。

  2008年,在大荣村党支部带领下,村民开山辟石、战晴斗雨,硬是在悬崖峭壁间凿通了7.5公里的通村公路。后来,村民们还贷款100万元,将这段公路进行了硬化,插腊沟57户232名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以前靠人工搬运,扣除人工后一根楠竹只能赚两三元,现在路通了,砍到路边用车运走,一根可以赚到十多元,光卖楠竹就可以增收近万元”。这是村民吴天贵算过的一笔经济账。

  交通条件的改善,打通了大荣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为种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楠竹、竹原料变现增值,生活物资进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大荣村每年光竹原料和楠竹销售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 贵州挪动了“穷窝”

贵州省赤水市天苑新城社区,“融入新社区,开始新生活”的标语格外醒目。张芯蕊 摄

  “我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能当城里人!”原赤水市长沙镇赤岩村村民何友纯告诉记者,搬迁之前一家八口挤在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房子局部垮塌成了“危房”,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和家人来到天苑新城社区,如今也住上了140平方米的大房子。

  “现在孩子读书方便了,买菜方便了,看病就医也方便了。”何友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现在,我的老伴儿和城里人一样也会跳广场舞啦!”

  行走在赤水市天苑新城社区,“融入新社区,开始新生活”的标语格外醒目,这片总占地面积40646.94平方的新社区,已为赤水市14个乡镇650户2496位搬迁居民提供了崭新的居住环境。

  搬进新天地,迁出好日子。如果说“搬得出”只是“前半篇文章”,那么“稳得住、能脱贫”,就是“后半篇文章”,这才是扶贫搬迁能否成功的真正考验。

  在贵州石阡跨区域(大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进新房的张春燕(右一)与邻居李婷婷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张芯蕊 摄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从石阡跨区域(大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一间活动室内,传出了动听的旋律。这是石阡跨区域(大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育婴培训班的教学互动现场。

  丰富多彩的社区培训课程,为走出大山的群众提供了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26岁的赵启红是育婴培训班的学员。她告诉记者:“我正在学习育婴技能,以后可以就近在社区里找一份工作,再也不用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了。”

  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石阡跨区域(大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搭建了园区企业和周边企业用工信息平台,实现了搬迁群众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无缝对接”。安置点还为搬迁群众出台了商铺门面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参与市场经营。目前,整个安置点搬迁群众户均就业达1.8人以上。

  “让易地搬迁的百姓在新家还能找到‘石阡’的归宿感,我们的工作也就更有信心。”皮贵怀说。

  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的殷殷嘱托。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衡量易地扶贫搬迁成功与否的标尺。

  “坚持把实现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作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根本性目标,多形式搭建就业平台,实现搬迁群众就业全覆盖,让更多群众彻底实现稳定脱贫。”这是赤水市天台镇党委书记陈强的心愿。

  发展富民产业 贵州拔掉了“穷根”

  发展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拔穷根、脱贫不返贫的治本之策,是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手段。贵州,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持续强力发起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贵州省赤水市大荣村村民的生态鱼塘。张芯蕊 摄

  凭借“一根竹”走出深山,“一根草”点石成金,“一只鸡”“一条鱼”补齐受益短板的赤水市,靠发展特色产业在贵州省率先脱贫。

  两河口镇大荣村的高山生态鱼远近闻名。地处半高山的插腊沟,沟壑纵横、溪流众多,加上超过90%的森林覆盖率,造就这里优良的自然生态。2012年,大荣村成立了生态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这种高海拔、低水温环境优势,把生态鱼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开始向全村推广。

  大荣村村支书唐永富为记者算了一笔帐:“传统稻田养殖,劳动强度大产值低,而生态鱼养殖,只要管理得当,一亩收益很容易实现2万元以上”。

  赤水特殊的丹霞地貌为金钗石斛的生长培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殷文兵正在为金钗石斛去除杂草。张芯蕊 摄

  在旺隆镇红岩石斛科普示范园,29岁的殷文兵正在为金钗石斛去除杂草。殷文兵告诉记者,家中有患病的妻子、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日子过得很难,是帮扶干部带领他走上种植金钗石斛的脱贫路。

  “种植石斛之前每月收入千元左右,现在每月收入能翻近三番。”殷文兵说,虽然自己还没有完全实现脱贫,但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又拥有了12亩属于自己的金钗石斛土地,在帮扶干部悉心关照下,现在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

  苦干实干加巧干,富泽百姓俱欢颜。

  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有效途径,为持续稳定脱贫提供了重要支撑,为贫困群众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小康路奠定了基础。

村民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茶叶采茶。张芯蕊 摄

  在石阡县,苔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根据“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思路,石阡县构建了以茶叶为主体,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辅的“1+3”产业体系,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脱贫,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多点发力多轮驱动,让农户进园务工有薪金,土地入股有股金,产业见效有红利,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为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截至2018年底,贵州全省茶园面积已达752万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目前,贵州省面临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确保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发展,如何确保脱贫居民致富不返贫,如何保障搬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仍是贵州决胜脱贫攻坚战中的“绊脚石”“拦路虎”。

  稳定脱贫非一日之功,贵州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贵州人民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2020年踏上全面小康之路!

  相关文章: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决战贫困

  为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标签 - 贵州脱贫攻坚,通村路,幸福指数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