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理论网  要闻  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科教  生态  党建  国际  国防  纵横  图书  专题  导读  来稿  求是论坛

导读

    如果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然而17年的车改几无成效,公车费用过高、私用严重、使用效率低、浪费大、超编超标配备屡禁不止等典型的公车腐败现象有增无减,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4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抓紧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车管理使用改革,今年要拿出改革方案,在一些部门试行;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再次提出要制定出台机关“三公”改革方案;25日,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系列举措显示了中央对公车改革的态度和决心,新一轮公车改革已拉开帷幕。

图片文章

重要文章 更多>>

负责人就中央公务用车问题答记者问

今年在全国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针对专项治理工作中的有关... 全文>>

贺国强部署公车专项治理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今天出席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 全文>>

公车制度的积弊 更多>>

运行成本高,财政负担沉重

综合各类调查数据,每一辆公务用车的运行成本(包括司勤人员的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有些地方的支出更高。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全文>>

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

据国家发改委及广东省测算,党政机关的公车,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5~6倍,而使用效率则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6~1/5。 全文>>

公车私用,资源利用失衡

公车私用、变相专车现象严重,严重损坏领导干部形象。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被戏称为新“三三制”,公车... 全文>>

超编配车,盲目攀比

按照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部长以下官员不能配备专车,但是在地方许多乡镇领导都有专用的公务车。全国党政机关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2008年公务车采购的财政支出达800亿... 全文>>

公车改革的历程

       公车改革由来已久、持续时间较长,如果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然而迄今为止,总体上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头绪。公车费用过高、私用严重、使用效率低、浪费大、超编超标配备屡禁不止等典型的公车腐败现象有增无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93-05年:从规范到试点及三波车改潮 更多>>

我国的车改分为两条主线:中央层面的举措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试水车改。在政策层面上,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对公务用车的无序状态进行了一定的规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配车标准,减轻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 全文>>

08-09年:节能减排及辽阳杭州车改 更多>>

在创建两型社会新的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任务,2008 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和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具体措施的通知》中指出,正常工作日公务用车停驶20%,休息日全部停驶。同时进一步降低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从原来的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L(含2.0L)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调整为一般公务用车排气量在1.8L(含)以下、价格在16万元以内,机关业务用车排气量在1.6L(含)以下、价格在12万元以内。... 全文>>

    2008到2009辽宁辽阳弓长岭区车改、杭州市直机关车改再次把公车改革推上风口浪尖,但其结果却迥然不同。

10-11年:从热议到新一轮车改启动 更多>>

在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掀起了最新一轮的公车改革热议。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公务车改革列入国务院年度廉政工作计划,中纪委也着手制定公务车改革指导性意见。由此,新一轮的公车改革潮又开始涌动。
  2011年初,中办、国办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在这一办法中,对于公车的购置配备、公车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这一办法的发布被认为表示着新一轮公车改革拉开帷幕。 全文>>

三种模式各自的利弊

 货币化模式
    利:职务消费货币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公车管理问题,且符合国际通则;
    弊:货币补贴如缺乏统一标准,易于变成“变相福利”。
 半货币化模式
    利:公务用车集约化管理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开支;
    弊:监管成本高,容易出现既领乘车卡又保留专车的“双轨制”现象。
 加强管理模式
    利:对公车低效浪费和公车私用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弊:减少公车开支作用有限,监管成本高,难以完全杜绝公车私用。 

反方

  我认为车补很不合理,其中可能涉及到变相加薪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 毛寿龙

  在进行公车改革之前,有必要强调和澄清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首先,公车改革不能等同于发放公务交通费补贴。目前,不少地方的公车改革方案几乎都有一些“赎买”的特征,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饮鸩止渴,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显得经济、合算,但不断增加的赎买项目最终将会使国家和地方财政不堪其重。

  其次,发放交通补助不能对人不对事,而应该对事不对人。目前不少地方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按干部职级高低给予不同的数额。实际上,普通办事员外出办事的几率超过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车改”怎能只是根据官员级别?

  ——江子骏

  车补已经完全地等级化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官本位的恶化。有等级的车补,实际上已异化成职权的津贴,这跟加薪几无区别。

  ——网友 

  当前取消公车的条件并不具备。第一,公车拍卖后,若有重大活动或突发事件急需公务用车,怎么办?第二,如何保证干部把车贴用于公务支出,而不是套现?第三,能否杜绝出现一边发交通补助费,一边用公车的情况?第四,执法部门和部门执法车辆怎么办?第五,不同部门、不同职位上的干部,出差的机率悬殊较大,怎么平衡?第六,会不会出现有的干部车贴用光了,就不履行正常公务的情况?

  ——网友 

货币化改革正反交锋:正方

   公车“货币化”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交通工具“民办公助”的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私人买车,公私兼用,公家适当补贴。对于多数有购车欲望而经济上仍有压力的公务员来说,这种改革无疑是双赢。

  ——广东省监察厅副厅长 谢谷梁

  我国现行公务用车仍在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制度。一些已实行公车制度改革地区的实践证明,改革后一般可节约开支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同心

  公车改革聊胜于无!如果说在已有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政府开支,还是件不错的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郭兴华

  

    俗话说“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公车问题亦同此理;为了让那些在使用公车时“不心疼”的人感到“心疼”,就必须用一种方式,让他有“心疼”的感觉。其实,我国大多数地方正在搞的公车货币化改革,就是一种让用车的人感到“心疼”的方式,这也是将公车问题“化公为私”的一种方式。

  ——网友

  公车改革不能忽视纳税人的意见。公务员是受雇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群体,纳税人是他们的“主人”,给公务员的车补,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那么要不要给公务人员发车补、发多少,作为“主人”的纳税人应不应该有发言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应该通过听证会的形式,给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公车改革是一件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实,需要有关部门对每一个细节都格外审慎。

  ——网友

以往公车改革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已经进行公车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些地区和部门,大多是在中央没有统一部署的情况下自发地进行。因此,公车改革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目前公车改革探索主要面临七大难题:政策不明确,补贴不均衡,体制不配套,车改不彻底,责任不统一,工作不主动,宣传不到位。 【详细】

国外公车管理的经验借鉴

公车管理规范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各国都较为重视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公车管理。在公车配备和管理上,很多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芬兰、日本、印度、香港、澳门等),都有一些共性的成功做法,对于我国的公车改革有着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公车管理制度包括国家各个部门公车的配置、采购、使用、保养、维修以及私车公用的补贴等,概括起来,对公车的管理有如下方面的关键措施: (1)高度重视公车管理,通过法令予以推行; (2)严格限定规格和总量,鼓励使用国产汽车; (3)严格预算管理,统一购置; (4)采取市场化、货币化、补贴私车等解决交通问题; (5)严格监管,禁止私用,重视监督。 【详细】

公车改革大家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公车违规使用是一种特权腐败行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一种反腐败的表现。公车改革不仅仅是算经济账本,更重要的是政治账本。要彻底实现公车改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取消公车。公车改革之所以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阻力就是特权利益。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这些年各地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自愿,反反复复很难改下去,也很难改到领导层。我认为应当实现公务用车制度的根本改革,全国统一做“规定动作”,而不是“自选动作”;不是各地想不想改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完成的改革。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过去的几次车改试点,都是“从下至上”的路径,更多属于地方自发行为。这使车改缺乏足够强大的动力,还会遭受更多的阻力。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对于公车改革,我认为只要开始就好,千万不要寄希望于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体系才去实施。

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肖海鹏公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

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江伟:公车改革需获得舆论认同。所有的改革都和纳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在设计、落实公车改革方案时有没有公开、透明、公正地体现民意,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需要国家下大力度、狠决心做的一项改革。

公车改革研究综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