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政治认同

2019年04月26日 09:41:49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王亚玲

  文化传承是人类思想理论、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精神观念体系的代际传承。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肯定和支持态度,是政治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政治认同通常表现为拥护执政党、赞同社会制度、贯彻执行公共政策的政治倾向,以及对政治共同体的心理归属和热爱忠诚。文化传承体现在政治领域,承载着传递政治知识、揭示政治规律、同化政治观念、培育政治情感和塑造政治价值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教化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文化既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实践,又反过来能动地影响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执政者都通过系统建构和传播主流文化体系的方式,引导和增强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承,是增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路径。

  文化传承增进政治认同,是一个具有全民参与特征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遵循“建构政治认知基础——强化政治情感培育——促进政治价值生成”的路径和规律。通过文化传承,从认知、情感和价值上形成共识,有利于形成和坚定政治认同。

  大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基础。政治认知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全面、完整的认识和理解,是政治认同的基础环节。德国社会心理学教授哈拉尔德·韦尔策指出,“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这种传递一直延续到儿孙们的神经处理过程的生物化学中去”。以文化传承建构政治认知基础,要从学校培育、社会教育、文艺化育三个维度入手: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在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确立学生善恶是非的行为规范和政治评价标准;全场域全媒体传播主流文化,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红色文化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网络平台互动等方式,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与当代必然性,增强民众的政治坚定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向的观念态度。

  坚持以法治制度支撑文化传承内容,培育广大民众深厚的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对政治体系、政治事件、政治关系等产生的热爱、憎恶、忠诚、冷漠等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是政治认同生成的中间环节。文化传承的内容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支撑,唯此才有利于从情感上接受文化观念并逐渐自我累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需要三重制度支撑:通过健全社会利益分配制度,让劳动者有获得感,强化广大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通过健全扬善惩恶的法律法规制度,构建良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提升人们与生活环境的和谐度、对社会治理的满意度,以及遵纪守法、向好向善的情感倾向性;通过健全公平公正的个体成长激励机制,增强社会成员自我成长的效能感和对社会报偿机制的信任感,主动把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脉动,增进对政治共同体的心理归属和政治身份的情感认同。

  充分调动民众参与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在知行合一中促进社会成员政治价值生成。政治价值是人的价值观的政治观念部分,是政治认同的主观依据,是在社会参与和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要组织民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点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民众共同参与文化传播,以身体力行的实践传承优秀文化,促进文化自我内化。鼓励民众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校正自己的文化观念和政治态度,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标签 - 政治认同,文化传承,政治主体
网站编辑 - 钱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