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峥嵘岁月

2020年01月13日 09:26:37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众志成城战洪魔

  1998年夏,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军民干群团结一心,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的抗洪壮歌。

  1998年夏季,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突然袭击了三江地区的广大平原、村镇和城市,严重威胁着流域内工业、农业、能源基地和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

  面对特大洪水的袭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周密部署,指挥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央紧急调动和部署了30多万军队、武警投入抗洪抢险,使之成为夺取这场斗争胜利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

  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抗洪第一线,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奔赴现场,同广大军民一道顽强奋战。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创造了在特大洪水情况下将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奇迹。9月4日,江泽民在九江市就抗洪救灾工作发表讲话,宣布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伟大胜利,并号召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艰苦奋斗,互助互济,做好救灾工作,早日把生产恢复和发展上去,早日重建美好的家园。

  9月5日,江泽民赴黑龙江省考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抗洪救灾工作,强调要把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好。9月6日,他在听取有关方面汇报时强调,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西部大开发

  1999年6月,江泽民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同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整个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1%。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1988年,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0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发表讲话,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着眼于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他指出,七十多年来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江泽民于2000年5月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此后,他在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纪委会议上,从不同角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作了论述,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指出,总结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标志着我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1995年,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中国复关谈判也转为入世谈判。1997年8月,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世贸组织市场准入谈判的双边协议,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结束双边谈判的西方国家。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双边协议,这是中国进入WTO的关键性一步。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双边协议。2001年9月,中国与墨西哥结束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至此全部完成了与世贸组织成员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同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展示了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赢得了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利益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11月,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使我国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中共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这一战略正式实施。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

  此后,中央先后在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振兴的优惠政策,振兴战略得到进一步展开。

  经过努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一批重点老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日益形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步伐逐步加快。东北地区开始呈现出差异化发展、协作分工的良性态势。

  在此基础上,2007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提出经过10年到15年的努力,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央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以后,为了使党的高级干部更好地领会和贯彻这一思想,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还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签 -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1986年,1980年,中共十二大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