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来源:求是网 作者:笔记君 2021-09-28 09:25:2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猝不及防的灾难摧毁了家园,但无法摧毁中国人的精神。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迅速组织起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活动。

  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规模空前的八方支援,在地震废墟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充分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在四川省汶川县灾区,直升机向汶川地区运载救援物资后搭载伤员离开(2008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一)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抢险救援大行动中,无论是灾区党员干部群众,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大军,他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险、顽强奋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降临时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在地震中顷刻间被夷为平地,58人当场死亡。在村外一个水电站检查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强,来不及掩埋一手抚养大的侄儿遗体,跌跌撞撞跑回村里。

  在村口,龙德强得知自己的妻子和兄嫂遇难的消息后,这个坚强的藏族汉子失声痛哭。他来到妻子遇难的地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留下一句“老婆,对不起了!我要去照顾乡亲们”之后,挥臂高呼“是共产党员的,给我站出来,都跟我来!”

  在当年的地震救援工作中,15人组成的空降兵小分队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从海拔约5000米空降汶川地震震中地带,侦察灾情,打开了空中救援通道。事前,他们曾写下生死决绝的请战书:“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实现我们军人的价值。”

  ………

  2008年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临危受命,从海拔约5000米高空冒死一跳,空降震中地带,打通了重灾区茂县、汶川与外界的生命通道。

  (二)

  走进今日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下,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10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2018年2月,临近春节,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汶川映秀镇的土地,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他叮嘱道:“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总书记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会议致信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总书记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这是四川省北川新县城(2018年3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三)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这些年来,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从鲁甸到九寨沟,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汇集举国之力,先后夺取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一个个伟大胜利,并不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策划:学而时习工作室  编辑:韩辰 狄英娜 旷思思   审核:宋维强  监制:罗素英

标签 - 汶川,抗震救灾,精神
网站编辑 - 韩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