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根基

2019年01月04日 10:13:32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叶小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改革开放再出发,乃形势所迫,大势所趋,这是中华民族必然持续奋进的客观时势。“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是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

  回顾历史,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以永不止息的变革、开放精神,孜孜以求,接续奋斗,才“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就一再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一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二是“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则必然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在讲到“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原文是:“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人们将此意进行引申,即周虽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是它的使命却在于创新。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同被引用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健有力,君子的品格也应像天的运行一样,奋发图强、自我求新、永不止步。而人们耳熟能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语,取自商汤《盘铭》,同样也是强调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些历史典故,借其永不衰退的思想光芒、永不止息的奋进精神,激励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

  “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变革事件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今年正当戊戌年,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则出自秦国那位万死不辞、奋力推进“商鞅变法”的商鞅之口,其意是说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要使国家安适就不必效法古人,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而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此语,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接续变革和开放的豪迈宣言。

  所以,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有满满的文化自信,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梁漱溟语)。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最具颠覆性的变迁。它既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旋律和大趋势,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承载着几代人的鲜血、光荣与梦想。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正是缘起于对现代化目标的深刻认同和执着追求,植根于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的变革和开放精神,在“开除球籍”的客观挑战和主动应战之中,在“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的自我警醒和忧患意识中,走上了一条跟跑、并跑直至领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艰辛而伟大的改革之路。上了路,不停步,改革开放再出发,要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根,维系于民族精神。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断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脉切断不得,根深才能叶茂。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在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根,滋润于“慎终追远”。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甚至出现一种精神上的病态。人们拥挤在快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被物化、被抛弃,改革奋进的意志就难免消退。因此,“慎终追远”不是“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为了今天,以古鉴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鼓鼓劲,聚聚神,迈开脚步赶路程。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有助于积德厚德,用厚德载起市场经济的新天地;如果说信仰、信念、信心的弱化、淡化,会使一度“愈挫愈奋、愈战愈勇”的我们,出现“不战自败、不打自垮”的败象,那么,慎终追远,则可以重新唤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豪迈,唤醒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慎终追远,改革开放再出发,是积淀深层精神追求、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有着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厚积薄发”,是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的中华民族的再出发。

标签 - 历史进程,历史典故,文化基因,商鞅变法,其命维新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