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艺体育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9年02月21日 14:43:46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青觉

  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于不同民族之间有足够的文化接触、文化沟通、文化理解与文化欣赏。

  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文字和影像也是促进民族理解与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同胞逐渐活跃于各大电视节目,这在丰富民族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全国观众了解到相关民族风俗,走近民族生活。近年来,一批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运动员进入了国家队、内地俱乐部和团队,他们的表现亮丽了体坛,促进了民族文化理解,展示了民族风采。这些无疑是促进民族文化理解乃至认同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文艺和体育对于促进多民族国家青年群体的沟通和整合具有自然、亲和的推动作用。巴西的桑巴舞、美国的NBA、欧洲的足球、世界各地的艺术节等文体活动,能够将不同族裔、不同区域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集群性受众在感官受到冲击的同时,自然形成同质、通感的情绪场,从而形成超越族裔边界的感知认同和审美认同,一些受众因趣味相同而成为朋友,并会发展为进一步的文化理解和相互认同。

  在这方面,我们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民族知识、文化等产品供给不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充分、有效的民族知识、文化、政策等信息的传播,但遗憾的是,一方面,社会对相关民族知识需求大且迫切;另一方面是,有关民族议题的图书、影视等作品的审批周期长、获批难度大。过于敏感、少惹麻烦的心理影响到知识供给与传播,这样便导致沟通理解少,反而更容易敏感化。关于民族因素的不知、不懂、不会,实际上会从心态的层面影响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愿与能动性。

  二、一些项目、作品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一些关于某一单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课题项目、影视作品、地方乡土教材等纷纷获批,这有助于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强调本民族的与众不同的特色多,讲不同民族之间共性的内容少;其二,对待一些传统的、过时的、保守的内容,辩证性的认知不够,民族文化自觉与进步性体现不足。这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深化”不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与保障。“深化”的要求在于克服表面化、口号化,关键在于通过专业指导、精心设计等环节,制作出符合内化教育规律的好作品,避免作品的生硬、机械。

  四、相关作品、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还不适应需要。族际接触理论认为,文体路径具有增强社会活力,加强多民族社会互动,增进多民族社会成员形成共知共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在发挥文化、体育促进民族团结功能方面做得还不够,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部门化、局域化特点还比较明显,社会影响有限。对于一些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播支持力量不够。有的部门、创作者刻意回避民族因素和民族议题,精力和财力投入不足。

  为此建议:

  一、组织人员系统、深入研究文艺、体育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方面的形式、内容,创新相关载体与渠道,开发更多资源,注意使用融媒体建设发展的契机,拓展传播的范围。

  二、继续利用收视率高的相关节目,通过对特定节目的招标、论证,精心设计,安排选手,自然得体地开展多民族文化展示、传播与交流。设立少数民族文艺节目研发专项基金,引入社会、市场机制,培养品牌项目,研发高品质影视作品,建立相关网站,建立相关题材、资料库。

  三、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少数民族文艺、体育人才培养与培训,为其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让更多德艺双馨的少数民族文体人才发挥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沟通与理解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全国文联组织的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专题培训工作成效较好。

  四、尝试在一定范围内设立、开展“多彩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鼓励开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体验和互相欣赏。进一步办好五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展演活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

标签 - 各民族,民族团结,民族因素,敏感化,情绪场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