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历史文化逻辑

2019年02月28日 10:32:5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曹学娜

  观点提示

  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和动员令。讲话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维度,强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深远的历史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这一论断以深邃的历史眼光,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变革和开放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变革史。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以变革求生存、谋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大势。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齐国邹忌等争相实施变法,赵武灵王推进胡服骑射,商鞅更是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豪迈和决心推进秦国改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自我改革的生动实践。

  进入到封建社会,改革依然是有为君主的强国之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从“道家”到“儒家”的思想大变革,完成封建统治的思想大一统。宋明时期,变革仍然是时代变迁中的不变节奏。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张居正的变革则是对封建体制进行的一次全面改革。直到近代,中华民族仍处在探索和变革之中,“戊戌变法”不惜以流血牺牲捍卫改革。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制度改良,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革命推翻帝制,从多次论战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充满了变革图强的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同域外民族开展交往和文化交流。汉武之际,张骞出使西域,创造了中华民族主动向外交往的传奇,开通了古丝绸之路,也打通了一条古代文明交流互鉴之路。盛唐之时,中华文明高度发达,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主动开放的意识愈加强烈。当时的长安城云集了大量国外友人,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国际大都会,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是唐代对外交流交往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唐代的对外交流交往使中华文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大大扩大了中华民族的海外影响力,以“唐”为标志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民族标签。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中华民族海上对外交往的光辉篇章,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是古代中国主动对外交流交往的充分体现。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涌入中华大地,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

  改革开放深厚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彰显了改革开放深厚的文化根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我革新、应时而变向来都是重要内容。《易经》之“易”就是变化之义,在这本古老典籍中指出了一个恒常的道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只有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顺畅长久地发展下去。变通思维在现实中发展为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即去除旧的,树立新的,自觉进行革新发展。当然,革新要因时而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善于依据时事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作为、永不休止变革的意识。“变通”“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等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源头根脉,种下了革新的文化基因和种子。“生生得所,事事唯新,巍巍乎犹造物之曲成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表明华夏先民已具有的革新精神,依然贯穿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当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了对外交流交往的文化根基。“和合、共生、有容”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特质,也是对外交流交往的底色。“和”的内在规定性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差异性和共生性的矛盾对立统一阐释出了宇宙间的法则。尽管万事万物有其不同的存在之“道”,却是和谐共生的,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在差异中才能共生发展。“和”对外延伸为“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中华民族以厚德载物的悲悯情怀,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目标,倡导仁爱、友善的邦林交往原则,自古就与世界各国协同发展。这也是今天我国对外所主张“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文化根基所在。

  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质是“容”,《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正是蕴含着这一文化基因。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开合有度,生发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僵化的而是流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长期的交流交融中,演绎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合奏出了儒释道合流的文化乐章,谱写出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出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40年的辉煌成就注定了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地位,以中外历史发展观之,改革开放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史,是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史,是一段中华民族的民族史,是一页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变革和开放的历史常态之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既是历史逻辑也是现实必然。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既是发展逻辑,也是对人民期盼的应然回应。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作为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宝贵经验;作为“关键一招”,正是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壮丽篇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动力十足。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会以更加动人的姿态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标签 - 改革开放,共生发展,文化盛宴
网站编辑 - 郭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