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2019年03月27日 16:10:24
来源: 湖北日报 作者: 记者 周磊 艾丹

  编者按: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本报约请参加座谈会的二位湖北教师代表,及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思政课教学及相关研究的教师撰文,从不同角度阐释如何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佘双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以更深的情怀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特殊课程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课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意味着教育主权的回归,而且体现着新政权的社会性质。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升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主干渠道,提升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在这次讲话中,总书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一步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体现,它培养着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为学生一生打下马克思主义基础,它对其他课程有着示范和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马克思主义这个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同时也体现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学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讲授内容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既有共通性,又有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直接面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课程,课程除了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以外,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样的课程内容需要设置专门课程进行集中系统教育,也需要把其他课程中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升华,提升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和要求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国家课程,体现国家课程要求,各级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特殊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有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还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呈现出多重规律的叠加效应。

  这种叠加,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知识结构,它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结构。通过这种学习和掌握,使学生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一种理论的体系。

  这种叠加,也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殊的教学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且还要外化于行;不仅要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要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武器,用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比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具有更为复杂和特殊的教学规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讲话中,总书记用“八个统一”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既包含了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更充分阐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规律,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比一般课程更为复杂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需要从更多样、复杂的过程和环节来展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特殊要求

  要讲好思政课并不容易。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结合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来看,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是四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求是六点;对广大教师要求“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对思政课教师要求“强”“深”“新”“广”“严”“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求更为明确具体。比如在政治要求方面,总书记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事大非面前站稳立场。比如在情怀要求方面,教师的情怀影响学生的一生,总书记还深情回忆他在中学时听教师讲授焦裕禄的故事,除了焦裕禄的故事本身感人以外,还有教师上课时表达的真情实感。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吸引学生。比如思维和视野要求方面,总书记并没有从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教师提要求,而是从思维和视野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自律要求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办社会主义大学风向标的课程,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更明确的示范性,所以总书记更强调教师自律,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比如人格要求方面,总书记并不停留于教师的思想品格修养,而是强化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这些要求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更具针对性和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要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提升教师自信,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有情怀的人讲有情怀的课程,有信仰的人讲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要求,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和重托。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当好学生“拔节孕穗期”的辛勤耕耘者

  祝鑫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少年的成长期形象地比喻为“拔节孕穗”期,这给来自农业大学、有幸在现场聆听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从学生个人的成长角度看,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华中农业大学有很大一片试验田,秋冬时节经过麦田,觉得小麦苗总是匍匐在地上,懒洋洋的不见长,可一旦到了初春,小麦苗就一天一个样。你今天看它还盖不住你的鞋子,几天后再去就已经蹿到你的脚踝以上了。走近了,好像还能听到麦苗主茎各节憋足了劲“噌噌噌”向上拔的声音,主茎里也在悄悄地孕育着麦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拔节孕穗期。对于禾本科作物来说,这是作物生长最快、最需要营养的时期,也是最影响结实率的关键时期,最需抓好田间管理。如果管理得不好,一季的收成也就没了指望。育人犹如种地,人的成长犹如作物的生长,青少年进入拔节孕穗期,生理和心智逐渐健全,他们的思维进入活跃阶段,对国家政治、道德情怀、明辨是非等具有本能诉求,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个时候尤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道解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成长养分。

  拔节孕穗期,重在根系扎得深。小麦拔节时,讲究“墩苗”,为的是促使麦根向下深扎,这样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就会更充分,小麦自然就能立得更稳,长得更壮。相反,根扎得浅了,小麦不但分不出更多的蘖,结不出更大的穗,也经不住风雨,遇上坏天气就倒了。人也一样。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是奠定好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信念的根基与灵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青少年的根在哪里?自然要去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上去寻找。我们要去国家和民族那里去寻,去时代和社会中去寻,从实践和人民中去寻,要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和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去寻,更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中去寻。这样即便我们遭遇严寒或干旱,也一样可以勇敢向上冲长,结出一串串粒籽饱满的大穗。

  拔节孕穗期,重在茎秆长得壮。茎秆是一株小麦的骨骼,具有支持、输导、光合和贮藏等作用。一般来说,如果茎秆长得粗壮,迎风挺立,向阳生长,小麦的精气神足,就有利于抗倒和高产。但如果在拔节期水肥不足、通风不好的话,小麦的茎秆则容易长得细弱,一阵微风就能压倒它,全然没了精神。小麦的茎秆就如同人的精神状态。人一旦精神状态好,干什么都会有热情、信心和力量。新时代,我们要培养的就是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无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者”“时代弄潮儿”,还是“四个自信”“勇于担当”“奋斗”,讲的都是精神状态。我们必须克服那种疲疲沓沓、懒懒散散的状态,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心态,让青少年在自信、昂扬、豪迈、欢乐中健康成长。

  拔节孕穗期,重在叶片伸得开。旗叶是离麦穗最近的那片叶子,位置决定了它要发挥的作用,就是专为麦穗供给养分。其实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分工,负责不同时期根、叶和分蘖的养分需要。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作用,人当然也有自己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滴水只有汇入激荡的河流才不会干涸,广大青年只有投入时代的大潮才能够更好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要自觉把能否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是“时代新人”的根本标准。我们只有锻造“宽肩膀”,磨砺“金刚钻”,锤炼“真本领”,才能不负党和国家重托,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拔节孕穗期,重在田间管得好。如何让麦苗根系深、茎秆壮、叶片大?做好田间管理最重要。而这通常取决于种地的是不是一个好把式。办好思政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希望。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要让信仰的甘露灌溉学生成长的田野,为学生树立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的榜样,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要让情怀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自律的修养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坚定、自信、奋进、担当的精神状态;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要用创新的思维、宽广的视野赢得学生的信任,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生动深入具体的比较中辨析事理,让学生认识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每一天的奋斗中。

  让我们努力当好学生“拔节孕穗期”的辛勤耕耘者,把新时代的思政课越办越好,让禾穗充盈、五谷丰登的丰收喜悦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辅导员)

  善用“三种文化力量”提升教学效果

  王向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这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极为重要的文化渊源,是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这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建设的历史底蕴,厚植了思政课建设的力量之源,夯实了思政课建设的文化之基,对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基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使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为本的内在追求一脉相承。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又承载着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内含特有的文化育人资源。如《诗经》有“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管仲把礼义廉耻当作“国之四维”;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人固有之品质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德尚礼、重人伦、讲仁爱、求大同,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德育内涵和特质,这些立德树人的内容可以直接为思政课教学所用。

  事实上,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理想在文化是契合的。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是法国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创立的,它的词根“social”源自拉丁语,本意是“共享与联合”。而中华文化中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天下大同”;孟子的社会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的社会理想是“兼相爱”,等等,这些都表达了相似的“共享与联合”的精神追求。所以,中国的仁人们自古以来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才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年古训;才有了无数不惜“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仁人志士。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传承息息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运用。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发展和完善于建设与改革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勇于担当、忠诚奉献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组成了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无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李大钊、杨开慧、张思德、邱少云、雷锋、王进喜、焦裕禄、杨善洲等,以感天动地的人生历程为革命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量,也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

  善用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文化开展好思政课教学,本身就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教材,更是培养青年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自觉的最好途径。善用革命文化促进思政课建设,关键是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力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文化蕴含的科学的理论、伟大的精神、为民的情怀以及丰富的工作方法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好的营养剂。

  利用革命文化进行思政教育,要善于挖掘现有的革命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量革命遗址、博物馆以及经典革命文艺作品的作用,用鲜活的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青年人;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重温红色革命历史,感同身受地感悟革命先辈、改革先锋的坚定信仰和敢为人先的情怀;邀请“老党员”“老英雄”“老模范”走进思政课堂,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对革命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青年人;创新革命文化传播载体,通过各种新媒体工具和手段对革命文化进行再创作,不断为革命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因素,切实把革命文化资源利用好、把革命文化传承好。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指南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相匹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先进的科学文化为基础,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基础上最具时代性、现实性和先进性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最根本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是指导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态。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义,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深刻把握区分文化先进与否的基本尺度,始终保持思想文化领域的清醒坚定,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使命。思政课要讲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教育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道德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注入蓬勃的生机活力和思想智慧。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好三种文化形态,丰富思政课建设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为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教育,国家课程,国家观,圣功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