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变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2019年04月09日 16:46:46
来源: 湖南日报 作者: 陶庆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保持定力的重要举措就是找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使之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引导群众致富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协调好诸多关系

  绿水青山是衍生于一方土地的宝贵资源,是能够惠及当代人、土地承包人、本地人的可持续利用资源,长远来看,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但现实而言,绿水青山也是一种具有很强外部性的资源,这就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使其真正成为有利于乡村长远发展的金山银山。

  长期与短期目标存在冲突,绿水青山如何让当代人受益面临挑战。受限于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保护绿水青山的长远目标与实现绿水青山资源价值的短期目标往往存在冲突。 比如开发一亩林地可获几百上千元,对于群众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经济收入。这就需要把握好开发 “度”,让绿水青山在惠及当代人的同时又不影响子孙后代。

  集体和个人利益存在冲突,绿水青山如何让行动人受益面临挑战。土地有承包人,绿水有保护人,青山有种树人,这些行动人都想获取绿水青山的产出,但土地、水资源属于集体和国家所有,国家、集体更为注重整体利益的实现,这就产生了公与私的矛盾,如何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让个人多受益,需要统筹好各方关系。

  外部性与内部化存在冲突,绿水青山如何让本地人受益面临挑战。绿水青山资源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对于本地人而言,守护好绿水青山,让外地人分享好空气、优质水资源,需要很高觉悟。如何让甘于奉献绿水青山资源者获益,需要协调好异地受益人与本地人的关系。

  绿水青山怎样才能转变为金山银山

  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需要提升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畅通价值实现渠道、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构建“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保护开发”的管理体系。

  构建“生态改善-设施优化-品种改良”价值提升体系,有效提升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只有开发价值不断提升的绿水青山资源才能吸引人、让人奉为瑰宝。当前,“生态改善”须重点提升村民综合素养,引导其通过垃圾分类处理、科学种植养殖等降低环境损害;“设施优化”须重点推进林道等设施建设;“品种改良”须重点丰富提升附着于土地的林木等产品的种类和品质。

  构建“生态+产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变现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金山银山变现才能成为老百姓口袋里的“矿山”,要积极构建生态-旅游、生态-(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链,积极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构建有利于农户的就业增收、创业增收、入股分成等利益分配机制。

  构建“纵向+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有效维护绿水青山主体权益。不让老百姓吃亏,需要建立生态资产负债表,构建绿水青山资源“存量+增量”考评体系:纵向上不断调整优化对基层生态补偿的重点、金额,建立富有激励性的补偿体系;横向上鼓励和引导跨区域生态补偿规模化、常态化,使生态补偿成为绿水青山保护者的“定心丸”。

  让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变为金山银山

  让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需要摒弃短期行为、一锤子买卖;需要长期的坚持、良好的基础。

  要有规划。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规划、乡村人才规划、农村环境整治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建立,明确生态建设目标、任务及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合理规划减少乡村发展中的环境损害,有序引导绿水青山保护开发工作。

  要有氛围。注重发挥生态护林员、卫生保洁员等聘用人员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村民参与绿水青山保护,积极引入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构建“表扬先进、惩治脏乱差行为”的管理机制;在产业发展、垃圾分类处理等环节把好环保关,坚决杜绝各种损害环境行为,努力培育“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水青山保护氛围。

  要有情怀。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强化生态环保政策宣传、表彰环保先进等让群众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与价值追求,让追求生态环保、保护绿水青山成为广大群众的一种自觉。可围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基本主题引导群众进行广泛深入讨论,激发大家的家国情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保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标签 - 金山银山,环境损害,乡村发展,品种改良,生态补偿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