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嬗变

2019年12月24日 11:07:30
来源: 江西日报 作者: 段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

  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越美国,跃居第一。2017年,中国人均GDP为8836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长期以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为特征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保持了经济超高速增长,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经济发展来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节点,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源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制度创新认识的不断发展与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一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口号是“发展是硬道理”。借力改革开放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在快速解决温饱、顺利实现基本小康后,中国来到新世纪的起点。

  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获得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性事件。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随后出现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高度外贸依存的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空间日渐狭小。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告别10%以上的高增长,不断突破8%、7%的增长底线,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国际社会此时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崩溃论”的论调甚嚣尘上。

  如何回答众多关于中国经济的“中国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阐明了中国必须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实践逻辑上讲,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得益于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全局性、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具有完整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人才资源体系最为丰富且素质较高的国家之一,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具潜力、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时,中国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举合作共赢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了良好国际环境。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其问题意识来源于我国经过近40年高速发展、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后,如何通过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要求,进而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其要旨包含以下内容:

  经济新常态: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前提。其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注重以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现象和主要特征为依据谋划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振兴实体经济: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世界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筋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已经成为大国经济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加快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避免经济运行过度“脱实向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重造实体经济竞争新优势等方面下功夫。

  创新驱动: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战略性、颠覆性、前沿引领性技术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力量。面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诸多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动力变革,将创新作为取代传统要素驱动模式的新动力,中国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跃进高收入国家行列。世界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的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必须把它摆在一切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首位。

  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制约。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应对世界经济波动调整的历史,广大农村蕴藏的巨大发展潜能每每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发展和现代化演进规律的深邃洞察,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质量和效率: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质量变革,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主要是指全面提高经济生活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这是一场包含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内容的全方位变革。效率变革,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原有那种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外延式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赖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模式。在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而关键则是持续、有效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使当代中国的发展更加符合规律性,体现“规律之真”;更要使经济发展更加接近其价值追求,更合目的性,体现“人本之善”。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和世界经济的格局体系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引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路径,是一个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指南;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着眼于解决制约和困扰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速度与效益、速度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几个深层次矛盾而言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致力于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因此,“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是总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经济领域的根本要求。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发展的合目的性,是一个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其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唯有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历史上,主要世界经济强国都经历了从追求高速增长、总量扩张到科技创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发展进程。在当前稳中求进、稳中有变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面前,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破解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激烈、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等一系列难题,实现由后发追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创新型引领型经济体的历史跨越,最终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标签 -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发展思想,发展要求,发展路径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