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籍善本 弘扬优秀文化

2020年02月04日 10:34:44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田建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求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特别是,国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梳理,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等多个重点计划项目,组织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推出《中国古籍总目》《史记》(修订本)等一大批古籍整理精品。古籍善本越发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

    古籍一词,早在《魏书·陈奇传》中即已出现,“高允与奇雠温古籍”。所谓“古籍”,一般认为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图书,即主要指夏代至清代的图书。古代中国,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以及富有特色之书院出版、寺院 (道观) 出版系统,构成了中国古代出版的基本格局。而国家及社会机构、组织与个人则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并由此产生出了数量巨大的文献古籍。仅现存古籍文献,海内外的加在一起,蔚然大观。判断古籍善本的标准,现在一般认为主要有三条: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古籍善本的历史价值,主要可归结为如下诸条。

    承载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从夏代至中华民国,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自成一体。古籍善本,是中华文明的主要传承载体,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极高的艺术性和珍贵的文物性。中国古代千年智慧,诸如政化治理、经邦济世、军事谋略、宗教信仰、教育文化等,主要记录在古籍善本上。同时,中华文明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发展过程中,古籍善本承担起了桥梁作用,成为了文化文明承载远播、互学互鉴的通衢大道。有宋一代,宋版书籍成为了夏辽金书籍出版的范本,直接规范了夏辽金地方的书籍出版;同时,宋版书籍又输入高丽、日本、交趾,中华文明得以流布四海。

    但凡书籍再版捶拓、刊刻付梓,都需要无数名家对其品校、查勘,而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基本门类、学科与体系: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以及文字学、音韵学、辑佚学等。国学、国粹尽于善本焉。

    知识与文化的演进、发展,无不需要对知识与文化的创构、优化与萃取。对古籍进行勘异除讹,考证真伪,精心雠校,保证文字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及可靠性,以及材料、防护、工艺上的制作追求,均是一种知识与文化的再次创造和调优萃取,古籍刊刻也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具有了科学层面的探求真理的意义。中国古代知识与文化,在不断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机制中接近科学,在创造、优化与萃取中保障知识与文化的理性中和及其健康发展。

    中国古代媒介及其技术的结晶。因为对书籍的重视,中国士人和名家大多视雕印书籍为一件严肃、庄重、高雅、认真的文化事业。在数代文人嗜书治学过程中,催生了造纸和印刷两项伟大发明。而在书籍印刷过程中的发明的饾版、拱花技艺,则体现了古代文人在追求艺术方面达到的高超技法工艺。古籍善本中的甲骨、钟鼎、简牍、玉石、缣帛、方册,凡此种种,一起构筑起了中国书籍史的完整历史图景。

    古籍善本则是中华先祖先民智慧的创造,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一部善本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的缩影。所以,保护古籍善本,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了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而在当代,继承、研究善本,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必尽的职责。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关于古籍善本的学习研究,积极开展国际传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中华文化,光大中华文明。

    (作者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标签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