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彰显深切的人民情怀

2020年05月14日 08:50:32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孙来斌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存梦想,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伟大的中国奇迹,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价值追求。

  一、“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满怀深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40多年来,习近平的足迹遍布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比如,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与湖南团代表共议精准扶贫,惦记着十八洞村大龄青年“脱单”情况;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站在网络直播平台前为老乡点赞“带货”。这些生动细节的背后,正是人民领袖深切的大情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扶贫,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出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以当时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就减不动;二是戴贫困县帽子的越扶越多。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有新的思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其后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扶贫办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总体布局、工作机制等做了具体规制。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明确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时间表、路线图、方法论。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推进精准扶贫战略。概其要者,以下方面尤为值得关注。(1)实现“两个确保”。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注重“六个精准”。强调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3)坚持“五个一批”。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4)解决“四个问题”。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5)注重“双扶”。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发挥广大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6)建立“五级联动”。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督查问责,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

  二、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第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20年4月26日,江西省宣布省内所有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我国有江西、青海等14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

  第二,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2013年全村939人中贫困人口占533人,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2018年,这533人在2018年全部脱贫摘帽,全村纯人均收入过万元。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81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逼近100万元,30名大龄“光棍儿”如愿“脱单”。

  第三,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第7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把中国倡导的“精准扶贫”理念与实践写入其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国际农发基金助理副总裁保罗·温特斯认为,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面脱贫是一个非凡的成就,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其他国家做到过这样的事。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党和政府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进这项工作?答案在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社会运转逻辑的写照。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累,是资本逻辑导致的“李嘉图陷阱”。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增进民生福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纵观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希腊神话的巨人安泰力大无比,但只要隔绝了与大地母亲的密切联系,就会失去力量之源。在苏联解体前夕,《西伯利亚报》曾以“苏共代表谁”为题在部分群众中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官僚阶层的利益的比例竟占85%,认为代表苏联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可以说,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根本性的一条就在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蜕化变质,最终丧失了继续执政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风云激烈变幻的过程中,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岿然不动,就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好处。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 习近平,扶贫开发工作,总书记,扶贫工作,扶贫战略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