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自然资源 建设壮美广西

2019年03月06日 11:14:3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壮美广西,大美自然。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系统改革创新、岁物丰成的一年,包括不动产登记“24小时不打烊”、用地用矿审批“三级联审”等在内的多项改革全面深化,提升了自然资源供给效率。

  自然资源供给效率实现新提升

  试行专项用地指标核销制,实现用地指标投放与急需用地项目的精准配置。2018年,全区先后下达用地指标1.04万公顷,批准用地1.54万公顷;供应土地2.98万公顷,同比增加53.61%。统筹资金4.08亿元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近探明一批矿产资源储量,尤其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金、银、铅锌、铝土矿、方解石、陶土等矿产储量,新增大中型矿床19个。实施盘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共盘活2.92万公顷,完成年度任务的208.57%。全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同比下降5.32%,全区近五年平均供地率达71.66%,创历史新高;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19个、“四个创新”示范点1个,居全国前列;平果县采矿临时用地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在全国首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先用后报、边建边报”政策,出台20条优化土地要素供给的政策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将乡镇批次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规划修改审批权委托或下放设区市政府,建设项目规划修改审批缩减了1个月左右。在全国首创地政、矿政“三级联审”改革,用地报件一次性通过率由原来不足20%提升至80%;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服务平台在全区落地,创造了“24小时不打烊”全自助登记办证服务的“南宁样本”。

  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严守全区436.4万公顷耕地红线,连续1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5.16万公顷,剥离耕作层表土4548.37公顷,完成64批7406.90公顷补充耕地指标网上交易,交易金额41.8亿元,耕地表土剥离、补充耕地指标交易面积位于全国前列。完成自治区级国土规划编制,严格土地、矿产资源规划管控,规范矿业权出让和审批管理,生态系统源头保护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制定3个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创建15个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东兰地质公园获国家地质公园资格,新批准钦州那雾山、广西武宣2处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增减挂钩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下放增减挂钩项目立项、验收审批权限,实现增减挂钩省级“零审批”;提出允许预支节余指标交易筹措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创新措施,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和表扬。全区2018年内批复增减挂钩项目立项638个,实施规模27.36万亩,拟复垦农用地27.03万亩,可新增耕地22.1万亩,实施规模是前9年总和的3倍多;推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成交10.46亿元,是前2年的6.62倍;获国家同意跨省调剂节余指标1.33万亩,计划获调剂资金40亿元。

  测绘和海洋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全区64个县(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提供基础测绘服务,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等13项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编制完成《广西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支持以北海为核心在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向海经济综合试验区”,完成广西涉海服务业企业调查和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在广西辖区内的调查工作,开展重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成效显著,有效维护了海洋生态安全。

  数据来源:广西国土资源宣传中心

标签 - 建设用地,表土剥离,自然资源,广西经济,全区
网站编辑 - 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