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生态保护要内外兼修

2019年08月28日 09:08:36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刘瀚斌

  自古以来,先人便有“靠海吃海”的习惯,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是人类生存之道。但由于对海洋认知不足、陆海统筹意识不强,滨海居民在享受滨海产业带来的经济福利同时,也忍受着生活环境质量的下滑。海洋垃圾、赤潮频发、生产污水导致滨海岸线黑臭等现象成为一些滨海地区环保投诉的焦点。如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解决不平衡矛盾的必答课题。笔者认为,由于海洋与陆地相连,要从“内”与“外”两方面着手。

  滨海生态保护之“内”在于发展科创高端技术,通过海上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替换落后低端的工艺制造。临海地区发展海洋产业,容易过度聚焦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行业,造成门类单一、一业独大局面。同时近年来,发达国家和沿海省市都在将海洋装备制造作为重点支柱产业,势必造成竞争激烈。因此,寻求多样化的、错位化的海洋产业,是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临海经济快速发展易造成公共服务滞后,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无法满足高端产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不论是建立在滨海城市还是海岛的海洋经济,都需要树立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

  此外,临海地区在开发初期,往往生态本底较好,在规划时,建议在开发海域之前制作自然资源负债表,定期进行资产评估,监测统计生物量变化。

  滨海生态保护之“外”重在陆海统筹,不就海论海而要跳出海洋看海洋。海水倒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都会影响陆域居民的生活,故滨海生态建设须有“陆海统筹”视野。

  要科学把握陆海空间功能布局,科学划分生产性岸线、生态性岸线、生活性岸线。对海洋垃圾、海洋塑料、生态破坏等海洋污染要在陆域上下功夫,特别对海上溢油等重大污染事件具备应急处置能力。

  要创新滨海环境管理思路。不能以罚代管,而是要在日常的管理中强化服务意识,及时了解企业的环保需求并帮助解决。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构建“蓝色海洋”保护联盟,在海洋渔业、海运邮轮等存在海洋环境隐患的生产生活领域,沿线国家相互借鉴好方法,建立并完善互补共建机制,使沿线国家形成共同加强海洋保护的意识。

标签 - 生态保护,生态破坏,生态建设,滨海城市,滨海地区
网站编辑 - 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