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思力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思力 求是网 2019-04-18 08:58:42

  2019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丰富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不只是一个价值立场和取向问题,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扎根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创作之源才能永不干涸,文学艺术和理论之树才能长青。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世界上没有抽象存在的文艺,也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研究导向。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首先遵循这个总前提,摆正这个总开关,作品的优秀与平庸、思想的先进与落后,都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选择。脱离了人民,就必然被人民所“脱离”,创作出来的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作品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那么,应该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号脉诊病为喻,生动深刻地阐明了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接地气的真谛。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到群众中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是一个号脉的过程。号脉必须直面对象,打打电话发发邮件不行,搞“悬丝诊脉”那一套也不行。只有深入实地,进入现场,面对面、心贴心,把脉号清楚了,才能心里透亮透亮的,才能知道社会肌体怎么样,这个病是什么病,该怎么对症下药。

  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是扎根人民。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那种把创作看作“一个人的风花雪月”、“身边的小小的悲欢”,注定是没有出路的。作家柳青在农村蹲点14年,对老百姓的了解真正做到了心心相通。中央或者省里的一个文件发下来,他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劳动人民真正过着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生活。”这是他对劳动人民最真心的敬重。

  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同样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远离现实、闭门造车、空疏论道,一定出不了好成果。只有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走出象牙塔,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下功夫深思细研,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找到真问题,懂得群众的所思所想,拿出解决问题、解答疑惑的思路办法,形成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标签 - 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人民,马克思主义
网站编辑 - 曾嘉雯
评论 登录新浪微博 @求是 发表评论。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