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理论网首页  要闻  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科教  生态  党建  国际  国防  纵横  图书  专题  导读  来稿  论坛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谢和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1998年至2003年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2003年起,担任四川大学校长。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教育的整合体。

  

    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性理精义》卷七)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能体现自身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

  

  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文化、有精神。大学是一座学术殿堂,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平台和舞台。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求真、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谢和平

大学文化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完善

  历任川大校长和许多著名教育家一直都把综合素质教育和形成川大独有的风格联系在一起。今天的川大秉承重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彰显了独特大学文化对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

校长、校友教育语录

   仰副国家,早就通才。 ——清季学堂时期胡峻总理

  国家栋梁,社会骨干。——国立四川大学张澜校长

  教育的目的在一个全人的发展。——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

  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所。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机。国无大学者,其智识必无由进,而文明之运,乃等之不可知之数——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

  宽大自由教育的目的”不仅在训练一技之长,而尤在养成宏正通达之士;不仅在传授知识技能,而尤在陶冶品学才识具备之完人与培养健全之士风。——前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朱光潜

  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服务于社会,不能到华西的各方面的基层和边疆去服务,那么教育就是失败。——张凌高

校史文化 更多>>

穿越世纪名校的历史走廊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四川大学110年的历史是一壶清冽的美酒,更是一幅壮美的画卷;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更是一面辉煌的旗帜;是一种集体的记忆,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借助于《四川大学史稿》强烈的文字穿透力,四川大学的历史在我们的眼前...

合并高校文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都是全国重点大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各自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办学传统,在新的时期下有效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是摆在新四川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就并校改革而言,早期磨合是后期融合的基础,后期融合...

大学文化更好地营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

校训: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
以这十六个字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川大人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四川大学不断融合、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广胸襟和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

《求是》访谈

  

  《求是》2011年第17期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的文章《弘扬大学文化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文章结合四川大学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成果,生动详细第论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大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等内容,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配合该文章,求是理论网围绕其核心思想制作一期导读,并就人文素质教育、新时期人才培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采访了谢和平校长。

  记者:一直以来,提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要重建大学精神,那么谢校长认为大学精神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谢和平: 大学文化和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求真、自由、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求真是大学文化与精神的精髓所在。高校在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坚持对真知的不懈探索、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始终把发现和发展真理、坚持和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光辉旗帜。自由是大学文化与精神的灵魂。大学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教条的束缚,始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 【详细】

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1995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人文学科教育、艺术教育,对文科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教育,拉开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序幕。

  1996年,在湖南大学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包括文史哲、艺术、国内外文化精品、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等四个方面内容。

  1998年,文化素质教育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同年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1999年、2000年,教育部分别在武汉和东南大学召开研讨会,研讨文化素质教育的难点、对策。

  2003年,教育部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纳入《2003——2007年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通过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发展。

  2005年,教育部召开“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下一阶段的重要指标是普及。

弘扬大学文化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