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外交战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百余年来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深化交流合作,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要素的重要论述,坚持改革创新、系统谋划,准确把握发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包容和审慎等四个方面关系,统筹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要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江苏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努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大地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让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
前进道路上,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需要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和履职尽责的本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六个必须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
信访部门必须注重深入基层,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倾听民意,提高科学民主决策能力;直面矛盾,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回应群众呼声,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能力,构筑起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思想疏导、消除隐患的“第一道防线”。
信访部门要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继续在信访工作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针。
中华文明本身就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理念世代相传。
我们要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这“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制度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制度形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理直气壮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
2023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2023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在凝心聚力、服务大局上发挥更大作用,动员激励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伟大斗争中抒写了伟大变革的华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023年新年贺词时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尤为重要。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度应用,社会经济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要变化。
2021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优化提升。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并作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2022年10月21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五场记者招待会。相关部门领导同志介绍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切实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科学上要达到“光辉的顶点”,也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只有“不畏劳苦”才有希望。